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以糖控糖”高分子囊泡新进展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是皮下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但存在频繁注射、胰岛素抵抗、低血糖、血糖失控等问题,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亟需不打胰岛素、不吃降糖药糖尿病新疗法。
2017年,杜建忠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以糖控糖”新概念。该课题组设计了一种基于糖聚合物及糖结合蛋白的可“呼吸”糖的囊泡(也称为纳米“糖海绵”),它能在血糖浓度升高时自动“吸入”葡萄糖并存储起来,而在血糖浓度降低时自动“呼出”葡萄糖,从而维持血糖稳定,即“以糖控糖”(J. Am. Chem. Soc. 2017, 139, 7640-7647; C & EN 2017, 95, 9)。
最近,他们又构建了第二代“以糖控糖”囊泡(如图1)。该囊泡是通过苯硼酸糖聚合物PEO-b-P(CMA-stat-AAPBA-stat-AGA)自组装形成的。其中,苯硼酸嵌段AAPBA与葡萄糖及含糖嵌段AGA的动态结合作用赋予了囊泡的吸糖、释糖特性;含糖嵌段AGA还可以增强囊泡的生物相容性;光交联嵌段CMA可延长囊泡的体内循环时间。该囊泡像人工肝脏一样,可实现葡萄糖的动态置换:当外界葡萄糖浓度升高时,囊泡吸入葡萄糖,并将其存储在囊泡中(表现为溶胀);当外界葡萄糖浓度降低时,囊泡释放葡萄糖(表现为收缩)。
图1. 第二代“以糖控糖”囊泡的设计思想及其血糖调控性能
体外实验表明,该囊泡调控葡萄糖过程中伴随着明显的粒径变化,其摄取和释放葡萄糖的临界浓度约为100 mg / dL,这与正常人血糖水平(70~110 mg / dL)相符合(图2)。
体内实验表明,该囊泡对2型糖尿病小鼠具有良好的长效血糖调控作用,注射一次可维持正常血糖水平30 h,并在70 h内仍有疗效,且具备较低的生物毒性(图3)。
图2. “以糖控糖”囊泡的血糖调控行为
图3. “以糖控糖”囊泡的体内降糖实验及组织切片分析结果
与第一代“以糖控糖”囊泡相比,第二代囊泡不需要糖结合蛋白的辅助,生物相容性得到提升,制备过程也大为简化。
这一成果以“Controlling blood sugar levels with a glycopolymersome(以糖控糖)”为题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会权威期刊《Materials Horizons》(Mater. Horiz. 2019, DOI: 10.1039/C9MH00625G; IF 14.356)上。同济大学博士生萧雨芬和硕士生胡宇是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杜建忠教授为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MH/C9MH00625G#!divAbstract
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主页:
https://jzdu.tongji.edu.cn/
相关进展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课题组:为高分子囊泡安上“双门控”系统,实现质粒等生物分子的包载与递送
同济大学杜建忠教授和海军军医大学许硕贵教授设计一种新的仿多肽抗菌囊泡: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一箭双雕”促进骨修复
高分子科技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polymer.cn
关注高分子科学技术 👉
长按二维码关注
诚邀投稿
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
欢迎加入微信群 为满足高分子产学研各界同仁的要求,陆续开通了包括高分子专家学者群在内的几十个专项交流群,也包括高分子产业技术、企业家、博士、研究生、媒体期刊会展协会等群,全覆盖高分子产业或领域。目前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研发中心的上万名顶尖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及企业家。
申请入群,请先加审核微信号PolymerChina
(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并请一定注明:高分子+姓名+单位+职称(或学位)+领域(或行业),否则不予受理,资格经过审核后入相关专业群。
这里“阅读原文”,查看更多